真是让人有点意想不到,在中国军队装备库里那些五花八门、厉害得让人眼花缭乱的武器中,有这么一位低调的“选手”,它取得的成就,竟然被一些人拿来和国之重器核武器放到一起讨论。
提起镇国重器,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深海巨兽核潜艇,或者象征大国力量的大航母,再不济也是空中王牌歼-20这样的尖端战机。
但这些都不是今天的主角。
让人惊叹的是,研发这件“小东西”的团队,捧回的竟然是和1987年那项让全世界都绷紧神经的“第二代氢弹小型化”同等份量的奖项——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。
可能有人要问:不就一个打坦克的小导弹吗?
再厉害,那爆炸威力跟核弹比起来,岂不是小巫见大巫,蚍蜉撼大树?
凭什么和能毁天灭地的核弹一个待遇?
话不能这么说。
关键就在于,这件装备的战略意义和应用价值实在太大了。
它不仅极大地填补了我们当时的国防空白,更实实在在地,给国家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经济回报,据传是创造了数以千亿计的外汇财富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,这个故事的开端,竟然和咱们的邻国越南有着不解之缘。
当然,在说越南送上的这份“大礼”之前,得先说说当时中国面临的局面,尤其是对反坦克武器的“渴求”,那真是到了望眼欲穿的地步。
咱们把时间拨回到几十年前。
二战打完没多久,世界军事圈子里冒出了一个新概念——“主战坦克”。
以英国为首的西方专家们琢磨着,新时代打仗,得有一种全能型的新坦克,它得综合火力、防护、机动于一身,比过去那种分得特别细(轻中重)的坦克好用多了。
这个概念一落地,各国反坦克部队立刻觉得手里的家伙事儿有点不够看了。
他们原来的那些反坦克武器,都是根据老式轻型、中型、重型坦克设计的,碰上这种新型的“铁疙瘩”——主战坦克,一时半会儿真是有点手忙脚乱。
中国的情况,比这还难。
那会儿,咱们跟老大哥苏联已经彻底闹掰了,关系降至冰点。
同时,西方国家对咱们也是大门紧闭。
咱们几乎是独自面对着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两大军事集团。
这两大块头里,最让咱们担心的,就是家门口的苏联。
中苏那么长的边境线,想想就让人心里发紧。
苏联最拿手的绝活是什么?
就是那个让整个欧洲都为之颤抖的战术——“钢铁洪流”,就是数不清的坦克集群,像洪水猛兽一样碾压过来。
毫不夸张地说,那个年代的中国,可能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迫切需要新的、能有效对付主战坦克的反坦克武器,这真是关系到咱们国防安全的命脉。
就在这个节骨眼上,一个意想不到的好消息,从越南战场那头传过来了。
越南士兵在战场上“捡到宝”了——一枚美军打出来却没炸响的先进反坦克导弹。
越南当时自身的军工科技水平比较有限,面对这么个高科技玩意儿,拆开了也研究不出个子丑寅卯。
他们自己搞不定,就想到了谁呢?
想到了在越南战争期间,给他们提供了巨大支持和帮助的中国。
越南这边想表达一下谢意,就打算把这枚没响的“宝贝”送给咱们中国。
这份来自战场的特殊“馈赠”,正是美国当时压箱底的宝贝,大名鼎鼎的“陶”(TOW)式反坦克导弹。
这真叫是瞌睡了有人送枕头!
导弹一到国内,咱们的科研人员简直是喜出望外,赶紧围上去开始琢磨。
然而,这兴奋劲儿没过多久,巨大的困难就实实在在摆在面前了。
那个年代,中国的整体科技水平在国际上是什么段位?
实话实说,还是处于追赶者的位置。
而这枚导弹呢?
那是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美国的看家本领之一,集结了当时最尖端的技术。
更要命的是,越战本身就是个巨大的“技术加速器”,美国人在导弹技术、火控系统、光学设备这些方面突飞猛进,很多技术细节,咱们当时的科学家都没怎么听说过,甚至可能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围。
要想把这“洋宝贝”吃透,搞明白它里面复杂精密的构造和原理,谈何容易。
但中国人最不缺的就是那股不服输的韧劲儿。
想想咱们当年靠着打算盘都能把原子弹、氢弹算出来,靠的是什么精神?
一个小小的反坦克导弹,还能真的把我们的科技英雄们给难倒了?
于是,一群怀揣着报国信念的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,面对横亘在眼前的技术鸿沟、相对落后的工业基础、捉襟见肘的研发经费、甚至匮乏的实验设备……这些数不清的难关,他们硬是凭着一股子拼劲儿,一点一点地啃,一点一点地攻关。
奇迹就这么一点一点创造着。
到了1984年,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传来——咱们自己造的、对标“陶”式导弹水平的国产新型反坦克导弹,正式定型、生产出来了!
更令人惊叹的是,仅仅三年后的1987年,这支铸造“利箭”的科研团队,就因为这枚导弹,登上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的巅峰,摘得了那枚沉甸甸、含金量无与伦比的“特等奖”桂冠!
而那年和它并列获奖的另一项惊天动地的成果,就是前面提到的让核武器真正具备实战部署能力的“第二代氢弹小型化”项目。
氢弹小型化为什么重要?
那不用多说,它使得咱们的氢弹不再是笨重的“铁疙瘩”,可以装到导弹上,放到潜艇里,放到飞机上,想在哪发射就在哪发射,大大增强了核威慑的灵活性和生存力,意味着中国拥有了真正可靠的“核大棒”。
那么,这枚刚诞生不久、体型小巧的反坦克导弹,又是凭什么和国之重器“氢弹小型化”享受同等的国家级最高荣誉呢?
道理其实也很实在。
它的研制成功,意味着在尖端反坦克武器这个关键领域,中国首次实实在在地跨入了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,彻底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长期存在的巨大空白。
这可不是简单的填补缺口,它极大地提升了陆军对付敌军坦克集群的能力,直接有力地支撑了当时正在艰难推进的国防现代化进程。
说它改变了当时的国防格局和地面战场态势,一点都不为过。
这枚铸就了这段传奇的导弹,就是后来名扬四海的——“红箭-8”!
捧回了国家最高科技奖,这顶多算是“红箭-8”传奇之路的第一个里程碑。
它的故事,在随后的岁月里,在真实的战场上,被演绎得更加精彩纷呈。
谁是第一个深刻体会到红箭-8“温柔问候”的“幸运儿”呢?
是巴尔干半岛上的塞尔维亚军队。
上世纪九十年代那个波云诡谲的南斯拉夫内战时期,波斯尼亚的军队手里就有中国制造的“红箭-8”导弹。
当他们在战场上和塞尔维亚军队交上手时,这些来自东方国度的反坦克利器展现出了令人咂舌的威力。
据当时的一些观察和说法,波斯尼亚军队用红箭-8打出去的导弹,命中率高得吓人,传出的数字甚至达到了惊人的90%以上!
这给对面的塞尔维亚装甲部队造成了相当惨重的损失。
让军迷们津津乐道的是,其中一次行动,红箭-8创下了记录——在超过2000米的距离外,一发入魂,正面就把南斯拉夫产的M-84坦克(这是T-72的南斯拉夫版本)的整个炮塔给掀飞了!
这场景,估计让当时在场的所有人大跌眼镜。
如果说在巴尔干的交锋还算是区域冲突,那么在南亚次大陆的长期对抗中,“红箭-8”则得到了更多次的实战检验。
印度的军队非常偏爱俄式武器,是苏俄坦克的铁杆用户。
而它的老对手巴基斯坦,从中国得到了“红箭-8”反坦克导弹。
在几次印巴之间擦枪走火的武装冲突里,巴基斯坦军队使用红箭-8,多次给印度那些威风凛凛的T系列坦克造成了灾难性的打击。
“矛”与“盾”的较量,结果往往是“矛”占了上风。
你以为红箭-8只擅长对付苏俄风格的坦克?
那可就错了。
即便是代表了西方装甲力量巅峰水平的美国M1系列坦克,也曾在红箭-8面前折戟沉沙。
最著名的例子发生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。
当时装备了从约旦等国获得的中国造红箭-8反坦克导弹(可能是红箭-8的出口版本)的伊拉克军队,在战斗中将当时美军最引以为傲的、防护力超强的M1A1“艾布拉姆斯”主战坦克击毁了3辆!
这消息当时震惊了整个西方世界,成为红箭-8威力的最好注脚。
要知道,M1A1在海湾战争中面对苏制T-72几乎是“一边倒”的优势,却在另一场战争里被红箭-8成功“破防”。
时间走到最近几年,红箭-8依然活跃在热点地区。
在2023年10月爆发的新一轮巴以冲突中,据多家外媒报道,2023年10月25日(原文是2024年,此处根据真实国际事件时间调整为2023年)的清晨,哈马斯武装人员就曾使用红箭-8反坦克导弹发起了突袭。
他们的目标,是以色列国防军第188装甲旅下属的一个装备着美制武器的机械化步兵连。
战斗描述听起来像是闪电战:短短五分钟之内,连续发射了8枚红箭-8导弹!
战果呢?
据报,当场就有3辆以军装备的“布拉德利”步兵战车被打得彻底报废(击毁),另外还有2辆被重创(严重受损),基本上是弹无虚发,效率高得吓人。
可以说,红箭-8又一次给以军、甚至给它背后装备制造商的国家,送上了一次“地狱震撼”。
这一场场实战检验下来,红箭-8“坦克开罐器”的名声那是真正打出来的。
它在国际军火市场上的地位可想而知——瞬间就成了抢手的香饽饽。
虽然具体数字各方统计可能有出入,但普遍认可的说法是,迄今为止,光是红箭-8系列反坦克导弹的对外出口数量,就至少超过了20万枚!
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,代表的可不仅仅是技术实力,而是实打实流入中国口袋的巨额外汇真金白银,称它为“军贸奇迹”恐怕并不为过。
一款最初源于战场偶然“捡漏”的技术启迪,经过中国科研人员十几年的艰苦攻关,最终铸造成为享誉世界的反装甲利器。
它先是改变了我们自己的国防力量对比,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认可,而后又在世界各地的战场上反复证明其卓越性能,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,为中国军工在国际上赢得了响亮的声誉,书写了一段属于自己的、跨越几十年的传奇。
未来的战场上,这款经历过时间考验的“老兵”,只要仍在服役一天,它的传奇,或许就还会继续在硝烟中谱写下去。
象泰配资-线上配资炒股-股票配资利息-股票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