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度暑出处暑时,秋风送爽已觉迟”。熬过三伏天的闷热,明天我们终于迎来处暑。此时,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变。处暑养生就一个字:收。把夏天耗散的阳气、津液收回来,才能为秋冬的健康打基础。这4个简单易做的方法,建议收藏照着做。
1. 起居:“晚卧早起” 别贪凉,护住脾胃阳气
处暑后昼夜温差拉大,凌晨和夜晚的风带着凉气,建议睡前1小时关窗,穿长袖睡衣或盖薄被护腰腹,尤其注意别让脚踝露在外面;早上可以比夏天稍晚起10-20分钟,让阳气慢慢升发,避免晨起头晕乏力。
2. 饮食:“少辛增酸” 防秋燥,一碗汤喝出润秋气
夏天吃惯了冰饮、辣菜,处暑后再这么吃,很容易加重 “秋燥”,出现嗓子干、皮肤痒、大便干的问题。中医讲究“酸甘化阴”,酸味食物能收敛津液,甜味能滋养脾胃,两者搭配正合适。推荐试试银耳莲子百合羹,润燥又不滋腻;早餐可以吃点酸食,比如蒸苹果、酸奶,帮肠胃 “收一收”;少吃辣椒、生姜等辛辣食物,避免阳气过度耗散。
展开剩余62%3. 运动:“收敛不耗散”,散步比跑步更养人
处暑后运动要“收”,不能像夏天那样大汗淋漓,否则会耗伤阳气和津液。可以选择一些轻松的运动方式,如八段锦、打太极、散步、慢跑等,每次30 分钟左右,以身体微微发热、不出大汗为宜;如果想跑步,建议缩短距离、放慢速度,避免在早晚寒凉时运动,防止寒气入侵。
4. 情志:“收心养神”,别让情绪跟着 “燥”
处暑后天气逐渐渐凉,人容易产生 “悲秋” 情绪,加上白天余热未散,容易心烦气躁。中医认为,情志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,不良的情绪会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。因此,处暑时节应保持心情舒畅,可以每天静坐10 分钟、去公园散步、看看绿色植物,或者听一些舒缓的音乐,帮助 “收心养神”,为秋冬的“藏”做好准备。
处暑养生贴士
润燥养肺,缓解秋燥
处暑后,秋燥渐起,人体易出现咽干咳嗽、皮肤干燥等症状,建议食用滋阴润肺、清热生津的食物。
推荐食材:雪梨、银耳、百合、莲子、冬瓜、杏仁、玉竹、麦冬
健脾和胃,祛湿固本
处暑虽凉,但岭南地区仍有“秋老虎”余威,需兼顾健脾祛湿,增强脾胃功能。
推荐食材:山药、茯苓、芡实、陈皮、薏米、南瓜、小米
缓解秋乏,提神醒脑
处暑后人体易感疲惫,需适当补充能量,同时避免油腻加重秋乏。
推荐食材:核桃、红枣、枸杞、黄芪、当归、党参
处暑,是夏的谢幕,更是秋的序章。 此刻收敛的不只是阳气,更是我们浮躁的心气。顺应天时,温和调养,把耗散的气血慢慢补回来,才能为接下来的秋冬打下好基础。你还有哪些处暑养生小妙招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~
发布于:河北省象泰配资-线上配资炒股-股票配资利息-股票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